大寒、小寒和三九天!中醫特殊治療—三九貼
俗話說「熱在三伏,冷在三九」,在冬至過後,為期的三個【九天】,就是傳統說的「三九天」,也是冬季最冷的時期。
但很多人疑問,最冷的節氣,怎麼不是「冬至」呢?也就是教科書上說,北半球日照最短的時間。
不是日照最短嗎?為何冬至不是最冷呢?
魔法中醫凱爾江忠軒用一個日常生活的例子解釋:燒開水。
燒開水時,當「火開到最大」時,這時候鍋中的水是最熱嗎?
顯然不是,因為此時水還沒累積熱量,尚未沸騰。
反之,把水放到冰箱冷凍庫,也不是冰箱調低溫度,就立時結凍。
「喊水會結凍」這俗語,可是純純的誇飾法。
所以呢,一年中,夏至過後的小暑、大暑最熱;而冬至過後的小寒、大寒才是最冷喔~
而地表溫度,受天氣影響明顯,若台灣北部若遇濕冷,我們體感溫度則更寒冷,這也是為何網路上依些國外移居台灣的歐美Youtuber,也會入境隨俗地穿上羽絨衣的原因。
而此時,即便地處亞熱帶、熱帶的台灣,寒意也漸強,偶有上高山追雪的活動,冬季的柑橘類、棗子也漸到產期。
三九天,冬至過後的大寒、小寒,中醫傳統上有所謂的「三九貼」。
即是在最寒冷的日子—陰氣最盛的日子,也是過敏性鼻炎、氣喘、慢性支氣管炎最易發的日子,藉由溫熱性的藥物貼敷,來散寒、祛邪氣。
這時候,眼尖的讀者就問啦:「這跟三伏貼有什麼兩樣?」
傳統理論上,這跟夏季三伏天的三伏貼比較,一個是引陽入裡;一個是直接祛寒。
但沒錯,內涵(藥物、作法)上不會差太多,在現代醫學上的原理假說,也是類似的,目的都是藉由調整免疫,來預防疾病的發生或嚴重化,一種「減敏」治療。
延伸閱讀
中醫的天灸?三伏貼/三九貼,實際做法,一定要三伏天、三九天貼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