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暑、小暑和三伏天!中醫特殊治療—三伏貼
俗話說「熱在三伏,冷在三九」,
居住在黃河流域(華北、溫帶氣候)的古人認為,一年中最熱的時節,就在三伏天這「30天」或「40天」內。
欸?怎麼會是30-40天這麼特別的時間區段?
這是因為古人計算時間的單位用天干地支的原因。
夏至過後,可以在農民曆找到第三個「庚日」(天干即甲乙丙丁…庚…)
像2023年的夏至是庚戌日,而十天後07/01庚申日、二十天後是07/11庚午日,再十天後07/21是庚辰日,所以07/21是第三個庚日,就是2023年「初伏」的第一天。
第四個庚日為「中伏」第一天,也就是07/31
最後,三伏天中的「末伏」,指得是立秋後第一個庚日,是末伏第一天
三伏天這些日子,就在我們節氣小暑、大暑的附近。
(三伏分為:初伏,中伏和末伏。夏至後第三個庚日是初伏第一天,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第一天,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是末伏第一天。初伏,末伏各10天,中伏天數不固定,夏至到立秋之間有4個庚日時,中伏為10天,有5個庚日時,中伏為20天;因此,三伏天這段日子總到30-40天)
最熱不在夏至?
如同燒開水時,開火,都是最大火力,然而此時大火時,並不代表此時水已經沸騰;
夏至日照時間,確實北半球當天最長、如同火力最旺盛;但此時熱能還沒在地表累積,所以一般而言,夏至後的日子、如同水逐漸燒開治沸騰,才是最熱的。
夏季養生
傳統中醫大致上有夏天養心、和夏天養肺的兩套論述。
養心,一來是五行歸依,且夏天悶熱讓人煩躁,【養心、除煩】是特色。
養肺,除了因為肺主肌膚,夏天強調養保護肌膚的概念外,因為中醫概念裡肺也代表著免疫系統,因此養肺蘊含著預防醫學、冬病夏治的概念,譬如在【三伏天】的中醫傳統特色療法【三伏貼】
三伏貼
在中醫的概念,就是要在這個最熱、陽氣最盛的日子內,用溫熱的藥物,將陽氣,經穴道導入到我們體內,來驅逐窩藏在體內的寒邪。
作法為將溫熱性的中藥藥餅,黏在穴道上刺激,約半天至一天,也稱天灸。
現代醫學上的原理假說,為「減敏」治療,圍魏救趙,藉由調整免疫,來預防疾病的發生或降低症狀程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