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的天灸?三伏貼/三九貼,實際做法,一定要三伏天、三九天貼嗎?
前文提到天灸的傳統祛邪、現代的圍魏救趙理論,
實際上是怎麼的做法呢?
是將含有溫熱藥物做成藥餅、沾濕,像是一個小黏土塊,按壓在穴道上,用膠帶貼住,依各貼半天至一天,若小孩好動,貼個1-2小時也即可。
位置選擇
貼敷的位置,針對免疫相關的疾病、中醫屬「肺」,黃帝內經云「入通於肺,開竅於鼻,藏精於肺,故病在背」,因此,常用的穴道有上背後方的大杼、風門、肺俞。(通常選三個穴位、共六個穴道)
就務實的想法來說,此處皮膚搔抓不得、留疤亦不明顯,距離免疫反應的一級戰區頭面部不遠,是最適合誘軍深入、移防,減少過敏症狀之地。
另外,就以遠治近、以外治內的理論,也有下背後方、腰部的俞穴,脾俞、胃俞、腎俞等可供選擇,或是依據不同病症選擇不同穴位。
畢竟,天灸的灸意,就是讓它可以在穴位治療上取代針灸、艾灸。
療程設計,一定要三伏天、三九天貼嗎?
一般來說,有些講究儀式的醫師,建議三個伏日當日貼、或是三九貼平均貼(三次),就像是民俗的端午節插艾草掛菖蒲、雄黃酒、午時水一樣有它的文化遺緒。
然而,就醫療的角度來看,每個人的狀況不同,其實大可不必。
相對吃藥來說一周一次的輕鬆,有些患者其實是提前預約、每周一次,不挑時節地持續1-2個月等,來取得更長期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