浮針原理|浮針治療|台北浮針治療

針灸的治療理論建立在經絡、氣血、門閥理論等;乾針(也是種針灸)的治療理論建立在肌筋膜激痛點(MTrP);浮針的治療,則建立在患肌理論上,

 

患肌的假說

無因無端而持續緊繃、造成疼痛的肌肉,稱之為患肌。

然而患肌-緊繃的地方,有時並不是病人疼痛的地方。

一個好理解的方法,就是當我們向後/背側扳折遠端肌肉(手指、腳趾)時,近端的肌肉(前臂、小腿)即便未縮短,仍然會有遭到拉扯的感受。

因此,藉由放鬆患肌、治療患肌,就能達到以遠治近的神奇效果。

 

筋膜理論

凱爾醫師更常用來說明的方式,是筋膜理論。

肌肉彼此是裝在一袋又一袋的筋膜中互相牽連,就像是一套衣服一般。

倘若今天襯衫的衣襟或肩膀皺了,可以單單藉由牽拉袖口甩動,來稍微整平。

因此,只要找到患者疼痛處,同條筋膜上(也可參考解剖列車一書的假說)的遠點,以浮針掃動(甩動袖口的概念),也能達到治療效果。

另外,倘若筋膜-肌肉的袋子太緊繃,而將肌肉限制住,就像是橡皮筋綁住肌肉會令人感到不適、緊張、甚至遠端較缺血。

此時藉由浮針擴張肌肉袋子的空間/壓力,讓肌肉能夠收縮地更完整-血液回流更順暢,達到治療效果。

 

能量危機假說

根據當代中醫傷科學一書,當肌肉緊張->血液循環不良->疼痛點的細胞挨餓->細胞哭泣->大腦感受疼痛->肌肉更緊張;以上形成惡性循環,導致疼痛難以痊癒,可藉由浮針介入來打破循環。

 

延伸閱讀

浮針術式 針具簡介

浮針術式 展開流程

 

參考資料

◉ Thomas W. Myers, 解剖列車Anatomy Trains: Myofascial Meridians for Manual Therapists and Movement Professionals ISBN9789869965408

◉ 當代中醫傷科學:科學化傷科診斷、藥方與治療手法之精髓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