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泌體,與諾貝爾醫學獎|中醫醫美外泌體

外泌體,醫美界寵兒,也是獲頒諾貝爾醫學獎的學術熱點。

在2013年,當鑽研外泌體的科學家,獲得了諾貝爾生理醫學獎。

漸漸地,國際上街頭巷尾、客廳廚房,都能聽到「外泌體」一詞。

 

外泌體最早被認為只是輸送細胞廢棄物的運送小泡(Vesicle),文獻上常用運送貨物「Cargo」(貨船/貨櫃中、成箱的貨物),來描繪他們的功能。

 

然而,科學家不會滿足於打比方式的科學。

Randy W. Schekman謝克曼,最早在1970年代,研究突變的酵母菌,觀察到其細胞內,有些運送小泡(Vesicle,如外泌體),會堆積在細胞一角。謝克曼後發現,這種運輸泡泡的特性,跟基因有關,並且更進一步地,研究了酵母菌運輸泡泡有關的基因。

 

圖:發現突變的酵母菌(右),沒有辦法正常以運輸小泡輸送貨物 (圖源:諾貝爾獎會影片)

 

而James E. Rathman羅思曼,在1980-90年代,運送小泡(外泌體)在傳輸的機制—小泡上的蛋白、會和細胞膜上的蛋白對接結合,一來導引小泡到正確的位置,二來像是拉鍊一樣地打開小泡,把小泡內的貨物/訊息送至目標細胞。

 

圖:細胞和運輸小泡(外泌體)上的蛋白質對接,以釋放貨物 (圖源:諾貝爾獎會影片)

 

最後Thomas C. Südhof居德霍夫,在1990年代,好奇大腦內,腦神經細胞之間,是怎麼彼此精準傳訊的?

目標細胞是怎麼樣讓外面的運送小泡,把泡泡中的訊息內容物送進來?

他研究細胞膜上的鈣離子敏感蛋白,證實了此蛋白,精準地控制這個過程,誘導運輸小泡把訊息傳遞給自己。

 

圖:細胞可以主動地,讓運輸小泡的釋放貨物 (圖源:諾貝爾獎會影片)

 

最終,三人的研究輸送小泡的成果、揭露了細胞運輸系統,作為了現代生理學許多發展的基石,說明了腦神經的訊號、到賀爾蒙、及免疫激素的釋放;

而此細胞內/間的運輸系統異常,會導致許多神經及免疫疾病、甚至糖尿病等。

 

細胞的運輸小泡(Vesicle),最終在近年,以「外泌體Exosome」之名被我們熟知。

而2013年三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殊榮的美談,也再次被想起—鼓舞我們、繼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努力。

 

(圖源:諾貝爾委員會網頁)

 

延伸閱讀

外泌體的歷史

中醫醫美「外泌體」,人類科技「返璞歸真」

外泌體,反璞歸真的醫美科技—「天然精華液—脂質體」

中醫跟外泌體

 

參考資料

諾貝爾獎委員會網頁資料https://www.nobelprize.org/prizes/medicine/2013/prize-announcement/

 

TOP